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如何讓更多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政策問答·回應關切)

本報記者 鄭海鷗

2025年08月05日07: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關  切

  我是一名生活在鎮上的文藝愛好者,很喜歡看文藝演出。但是如果想看一些高品質的表演,往往得跑到縣城乃至大城市去。請問是否有推動更多高品質演出和優質文化資源走進基層的政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我們要讓基層‘好戲連台’,讓廣大群眾文化獲得感滿滿。”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使城鄉居民更好參與文化活動,培育文藝技能,享受文化生活,激發文化熱情,增強精神力量。”

  ——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上夜校,學藝術還能交朋友”“不出村,就能借書、看戲、賞‘村晚’”……各地群眾點贊連連。在《關於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政策引導下,各地推進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讓分散、獨立的資源形成組織體系,優質演出、書籍等資源不斷輸送到社區、鄉村。“單一供給”轉變為“多元供給”“交互供給”。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強化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館建設,實現總分館圖書資源的通借通還、數字服務的共享、文化活動的聯動和人員的統一培訓﹔強化文明實踐功能,推進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融合發展﹔進一步加強錯時開放,支持延時開放,鼓勵開展夜間服務﹔大力開展廣場舞、‘四季村晚’和‘四季村歌’等群眾文化活動。”

  ——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

  走進城市書房、鄉村書屋,度過美好的文化時光,已經成為不少人的習慣。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建設進行部署。

  公共文化空間靈活嵌入各種生活場景。在城市街巷、商圈、文化園區,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融合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等服務﹔在廣大農村,文化禮堂、文化廣場、鄉村戲台等主題功能空間受到村民歡迎。

  “截至目前,全國已建設超4萬座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負責人說,“今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提出,科學布局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我們支持各地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間,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增強實效性,不斷滿足城鄉居民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要。”

  ——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

  近年來,順應信息化發展趨勢,“雲端”公共文化服務讓城鄉群眾共同分享文藝展演、專題講座、藝術慕課等公共數字文化產品,享受便利化服務。在浙江寧波,即便遠在海島,借書也很方便﹔在湖南長沙,廣場舞教學等線上文化服務“吸粉”無數﹔國家公共文化雲讓看直播、享活動、學才藝等實現“一鍵觸達”。

  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要加強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提升數字文化館網絡化、智能化服務水平﹔探索發展數字文化大眾化實體體驗空間,加強數字藝術等新型文化業態在公共文化場館的應用,讓線上線下的公共文化服務‘不打烊’、更精彩。”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5日 01 版)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