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經濟全球化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專家談)

張宇燕 蘇 劍 邵宇佳

2025年08月05日08: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符合人類長遠利益。當前,我國正在以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僅僅依靠自身力量解決所有創新難題,加強科技創新離不開構建開放創新生態、促進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習近平經濟文選》第一卷中的多篇著作都對構建開放創新生態、促進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作出深刻論述。比如,《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指出:“要增強我們引領商品、資本、信息等全球流動的能力,推動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增強參與全球經濟、金融、貿易規則制訂的實力和能力,在更高水平上開展國際經濟和科技創新合作”﹔《深化對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認識》指出:“要堅持開放創新,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指出:“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唯有開放合作才是正道”﹔等等。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家安全概念泛化、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單邊主義和霸凌主義增多,加劇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不確定性,也直接或間接抑制了經濟全球化進程。各國在加強雙邊和多邊合作的同時,也在積極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必須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把握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什麼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中指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經濟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資本、信息等在全球廣泛流動,但本質上主導這種流動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創新能力。當前,科技創新的全球化正在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和深入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應對許多全球性挑戰的有力武器。

  從科技發展看,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機器人、量子計算、生物醫藥、新能源、通信技術等前沿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在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同時,為全球經濟復蘇與轉型注入了新活力。比如,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等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應用,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已經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並進一步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動全球經濟轉型升級。各國競相制定相關發展戰略、出台鼓勵政策,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又如,綠色發展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趨勢,世界主要國家大都通過加強綠色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更好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綠色低碳發展轉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創新資源在世界范圍加快流動,各國經濟科技聯系更加緊密,開放創新與協同創新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隻有以開放心態和行動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才能更好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從國際競爭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出台新的創新戰略,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對人才、專利、標准等戰略性創新資源的爭奪。近年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體制改革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不僅對全球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也對傳統國際市場的競爭格局提出挑戰。同時,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電子商務、數字貿易等新型貿易方式蓬勃發展,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的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各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國際市場競爭力的來源越來越依靠各種形式的創新,既包括科技創新、業態創新,也包括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新質生產力作為科技進步、產業升級與商業模式變革的結晶,正在成為一個國家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源泉。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實現可持續發展,進而在國際競爭中不斷提升競爭力。具體來看,通過匯集全球創新要素,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能夠培育發展新動能﹔通過挖掘消費者潛在需求、開發新產品,並依靠技術創新降低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成本,能夠引領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快速健康發展﹔通過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能夠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進而以自身的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帶動全球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通過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不斷改善營商環境、營造鼓勵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等,能夠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更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能夠在全球范圍整合資源,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以及產品與服務質量,降低生產成本,進而在全球價值鏈中獲得更高地位和更大話語權。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新挑戰

  當前,經濟全球化在深入發展的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呈現出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貿易規則碎片化等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中指出:“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局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規則正在面臨重大調整”。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看,經濟全球化面臨的新挑戰源於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不適應。全球范圍的生產力快速發展,要求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但逆全球化思潮抬頭、貿易規則碎片化等導致生產關系變革滯后,阻礙了技術、資本、數據的自由流動,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也對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挑戰。

  長期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佔據了國際產業鏈大多數產業的高端部分,從中獲取巨大利益。這樣巨大的利益,也促使這些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更多依賴產業鏈中的高端產業,導致其國內制造業出現了空心化和結構失衡等問題。隨著近年來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加上西方現代化所固有的弊端,一些西方國家內部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等矛盾更加突出。一些西方政客錯誤地把其國內的發展問題和政策失誤歸咎於經濟全球化,致使貿易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抬頭,國際貿易壁壘增加,科技交流受限,限制了生產力發展所要求的技術擴散與市場拓展。同時,多邊主義受到阻礙和挑戰,導致相關領域的治理機制、規則分化,要素流動的制度成本上升。這些現象的出現,大大降低了各國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效率,為各國發展帶來新的風險和挑戰。在我國經濟發展實踐中,這些挑戰集中體現為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不利變化。這充分表明,生產關系滯后已經阻礙了先進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積極應對這一挑戰,要以創新推動全球生產關系調整優化,引領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在《什麼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指出:“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在《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指出:“多邊貿易體制和區域貿易安排一直是驅動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的兩個輪子”﹔在《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中指出:“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平等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倡導平等、開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經濟治理觀,完善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充分利用世界貿易組織等貿易平台以及各種雙邊、多邊貿易協議,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推動全球經濟進一步開放、交流、融合。同時,要統籌推進科技創新與管理創新,加強產業協同,推動全球范圍的生產關系不斷完善。

  具體來看,在科技創新方面,圍繞數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加強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並通過數據驅動優化全球資源配置、通過跨境電商等數字化平台降低市場進入成本﹔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通過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供應鏈等,助力降低全球碳排放,進而打破貿易保護主義。在管理創新方面,通過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以自動化與大數據提升生產效率,增強我國“走出去”企業在貿易規則碎片化背景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競爭力,並進一步推動全球價值鏈供應鏈優化調整。在產業協同方面,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技術與基礎設施合作,幫助共建國家打破傳統價值鏈低端鎖定,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融入全球分工,化解經濟全球化紅利分配不均的矛盾。

  同時需要看到,隨著科技創新成為全球競爭的主戰場,應當加強科技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更好引導全球科技資源配置,避免錯配和浪費甚至由此引發的沖突。當前,各國所處發展階段不同、經濟體制不同、市場環境不同,應積極倡導各國之間加強溝通,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降低關稅、非關稅壁壘,促進商品和服務自由流通。同時,跨國企業的發展壯大,對國際法治環境建設提出更高要求。通過司法合作、法律援助等方式優化國際法治環境,有利於解決跨國投資和企業運營中的法律糾紛和問題。此外,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企業行為,為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這些創新性舉措,能夠促進重塑全球生產方式,改善生產關系,既為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保障,又為全球經濟治理注入合作動力,推動全球經濟治理向更具包容性、平衡性方向發展。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指出:“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在《什麼是新質生產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指出:“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以開放創新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科學指引。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學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等微觀主體不斷創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驅動形成的。因此,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不僅能夠以新科技推動智能制造,進而重構生產方式,而且能夠通過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的創新,優化資源配置,還能夠通過全球化的網絡合作,促進國際生產協同。因此,必須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既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又促進構建新型生產關系。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集聚全球技術、人才、數據等先進優質生產要素的重要前提,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推進高層次協同開放,不斷拓展開放的廣度與深度,充分發揮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作用,能夠積極回應時代需求,提高開放綜合效能,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激活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動能。當前,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正在從商品、服務、資金、人才等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制度型開放旨在通過健全完善相關規則、制度等,進一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推動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和創新能力﹔同時,提升在國際市場中的制度話語權,塑造更加有利於本國經濟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繁榮的國際規則體系。

  對於發展新質生產力來說,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能夠更好適應創新需求。比如,發揮技術、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要求以產權制度明晰創新收益、以分配制度激勵技術研發、以組織形式促進跨國協同。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通過規則國際化、治理現代化,推動產權保護機制、市場機制、投融資體制等的全面優化,能夠推動實現技術、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高效配置,進而激發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潛能。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還能更好促進技術、資本、人才的自由流動。比如,通過降低市場准入門檻和提升政策透明度,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配置,強化技術創新激勵,能夠為轉變發展方式創造良好環境﹔通過打造有利於合作共贏的外部環境,促進金融服務國際化,參與並引領數字經貿規則制定,能夠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吸引和積聚全球先進生產要素。為此,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准、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等領域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相通,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促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本文系全國政協“發展新質生產力學理研究”課題成果)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5日 09 版)

(責編:任佳暉、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