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帆
2025年09月17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
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藍圖,從“創新”開篇布局﹔“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成為“五個轉變、五個更加”重要一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印發,對“培育壯大城市發展新動能”作出專門部署……從理念到實踐,從頂層設計到基層探索,創新已然成為加快城市發展方式轉型的必然選擇,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激發城市創新活力,首在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在廣東深圳,憑借“高校+研究院+企業”的技術轉化和產業協同體系,正成為眾多企業雲集的全球機器人產業高地。四川成都更是把“安逸”化成了生產力——數字文創、智慧醫療、沉浸式文旅,新消費場景遍地開花,年輕人來了就不想走。推進城市內涵式發展,因地制宜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立足城市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精心培育創新生態。找准賽道、持續迭代,新質生產力就能在一方水土裡蓬勃生長。
深挖城市發展潛力,重在盤活存量、優化增量。過去一些城市在短時間內高強度開發容易形成“攤大餅”式擴張,出現人地失衡等問題,資源利用效率隨之降低。要深刻認識到,盤活存量並非大拆大建,要通過精准施策實現空間重構、功能提升、活力再造﹔優化增量旨在以人為核心,讓每一項改革政策都服務於人的需要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全面摸清房屋、設施、土地等資產資源底數,改造利用老舊廠房、低效樓宇、閑置傳統商業設施,加強規范管理,提高運用效能,實現存量資源的價值提升。與此同時,統籌財政資金引導、金融工具創新、社會資本激活,積極探索包括建立健康可持續投融資體系在內的增量政策,讓城市建設運營真正惠及民生。
積蓄城市發展動力,貴在交流合作、對外開放。今年5月13日,第三屆全球可持續發展城市獎(上海獎)城市宣講會召開。作為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新城市議程》的重要國際公共產品,上海獎自2022年設立以來,已吸引全球百余個城市參與申報,成為中國城市深度參與人居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的鮮活注腳。無獨有偶,杭州借“城市大腦”升級國際化服務,從西安出發的中歐班列拉著中國制造疾馳遠行……提升對外開放合作水平,中國城市不曾止步。這不僅是空間的拓展,更是理念、規則、標准的對接。以開放促改革、以合作促創新,城市才能在互聯互通中贏得主動、積蓄動能。
創新引領發展,實干成就未來。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群眾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從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協同,到激活城市存量資源潛力,再到優化城市開放環境和服務,每一個領域的進步,都在豐富著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新征程上,繼續向“新”而行、以“質”致遠,尊重規律、因地制宜、久久為功,我們就一定能建設好富有活力、智慧包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城市,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城市實踐的嶄新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7日 1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