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活力大灣區 同心向未來

——從十五運會看粵港澳融合發展

本報記者

2025年11月09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這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是融合發展的舞台。

  當廣東木棉花、香港紫荊花、澳門蓮花的花瓣交疊旋轉成同心禮花,當廣東廣州珠江新城的摩天樓群與香港維港的璀璨燈火、澳門大三巴牌坊的古老石牆交相輝映……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以下簡稱“十五運會”)的大幕漸次拉開,粵港澳大灣區的脈搏與這場盛會同頻跳動。

  “十五五”規劃建議強調鞏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提出:“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加強港澳與內地經貿、科技、人文等合作”。

  黨中央、國務院著眼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部署,由廣東、香港、澳門聯合承辦十五運會。這不僅是“一國兩制”在體育領域的創新實踐,也為大灣區在更廣領域、更深層次融合發展積累寶貴經驗。

  活力大灣區,同心向未來。

  這場前所未有的聯合辦賽,以體育為橋、以賽事為媒,將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的粵港澳三地緊密相連,激發區域融合發展活力,把這片熱土上的澎湃動能匯成奔流不息的時代潮涌,向世界展現著一個日新月異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三地同心,激情全運

  從同場競技到協同辦賽

  一路破風馳騁,一路灣區風情。

  備受矚目的十五運會自行車(公路)賽男子個人賽從廣東珠海出發,通過澳門大橋到達澳門氹仔,經港珠澳大橋到達香港大嶼山,再經港珠澳大橋回到珠海橫琴,最后回到珠海市區,半天跨三地。

  全長230多公裡的賽道上,運動員們6次無間斷地通過港珠澳大橋三地口岸,不停車、不查証、不安檢,通關“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無障礙”。

  這場跨境競賽,不僅是速度與耐力的比拼,更是粵港澳大灣區制度創新的生動注腳。“‘無感’通關的奧秘,在於創新使用‘前置查驗+閉環管理’模式。在廣東移動提供的競賽專網、集群通信系統及跨境漫游物聯網卡等網絡支撐下,通過北斗衛星定位、無人機跟拍、射頻識別(RFID)技術等跟蹤運動員行進全程,保障人、車、物絲滑通關。”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珠海賽區執委會辦公室副主任袁熊介紹。

  從跨境賽事到辦賽保障,三地協作融入每個細節。

  10月21日傍晚,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查驗平台,一箱來自廣州的貨品受檢,裡面整齊碼放著面食、油和各式調味料。

  “這是4噸送往十五運會澳門賽場的運動員專屬補給,涉及33個品類。”港珠澳大橋海關綜合業務一科科長李媛媛在電腦前仔細查看單証,“這些只是‘先遣部隊’,后續還有更多物資跨境輸送到港澳。”

  港珠澳大橋海關量身定制通關便利化措施,專門為十五運會食品開設了申報特殊通道,對六大類食品採取便利措施。“我們加強同港澳有關部門的高效、無縫銜接,在審單、查驗等環節協同作業,實現快審快放,既守住安全線,又跑出通關速度。”李媛媛說。

  憑著舉辦世界級馬匹運動賽事的豐富經驗,香港賽馬會將支援在深圳舉辦的十五運會馬術賽事。一般而言,在香港注冊的獸醫不能在內地行醫,也不便在內地使用香港登記的藥物。“粵港澳三地攜手合作,以創新思維解決了跨境賽事遇到的各項挑戰,不但服務於馬術比賽的舉辦,也為參賽馬匹的健康安全提供了堅實保障。”香港賽馬會內地事務部主管陳岳鵬表示,“相信此次賽事以及相關制度創新,日后能繼續推動大灣區馬產業和體育事業發展,增強大灣區對全球旅客的吸引力。”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期間,預計有超過9000名參賽人員跨境往來,考驗著通關效率和組織保障能力。

  “對參賽代表團,組委會在相關口岸設立了專用通道,代表團可以‘團進團出’‘隨到隨走’﹔對持票觀眾,組委會開通了‘綠色通道’,出入境証件‘全國通辦’,憑賽事門票還可‘急事急辦’。”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港澳工作協調部副部長張志華介紹。

  大規模人員與物資在粵港澳三地間安全快捷流動,關鍵在於三地部門協同探索出的“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創新舉措。

  “這種跨地域的合作模式,不但提升了大灣區整體辦賽能力,也促進大灣區民心相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體旅融合發展。”香港特區政府全運會統籌辦公室主任楊德強說。

  產業織網,動能聚變

  從賽事流量到經濟增量

  “跟著賽事去旅行”,一張全運門票,牽引出一條旅游路線。

  “早就聽說深圳新開了全球最大的室內滑雪場,拿著票根去消費,打折!在周邊商圈消費也有優惠。”看完十五運會足球項目男子18歲以下組比賽,來自江蘇的李先生准備使用深圳市寶安區特別推出的“票根超值大禮包”,繼續旅游行程。

  廣州“賽事+珠江夜游”,珠海“觀賽+海島游”……粵港澳19座辦賽城市把“競賽動線”變成“文旅路線”,雕琢文、體、交、旅深度融合的特色產品,以賽為鏈、“一程多站”,帶動住宿、餐飲、旅游等各行業增收,實現從賽事流量到經濟增量的轉化。

  “香港的旅行社已經接到多個與全運會相關的旅行團,委托旅行社安排住宿、車輛接送等事宜,包括順道到香港迪士尼樂園等景點游玩。”香港旅游促進會總干事崔定邦說。根據香港旅游業界預計,十五運會將吸引超過10萬人次旅客來港,帶動餐飲、零售及酒店業消費熱潮。

  一場從香港到廣州的創新“接力”,為觀眾提供精准到米的室內導航,實現“指哪到哪”,為十五運會帶來更好的觀賽體驗。

  廣州碼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輕量級3D地圖引擎,應用到廣東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廣州天河體育中心等場館,彌補了在大型建筑物內座席導航“最后一百米”的空白。“這項科技成果最早來自香港,在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孵化下,借助珠三角發達的制造業產業鏈,實現全套解決方案在場館中落地,澳門一些重要展會場館也有常態化應用。”廣州碼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王萬裡說,“這本身就是粵港澳協同研發和科技成果跨境轉化的典型案例。”

  “因為中標十五運會相關採購產生廣告效應,近3個月來,這套照明系統訂單增長了30%。”在位於深圳市光明區的國際馬術中心室內訓練館,深圳市海洋王場館照明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孫治斌高興地說,“我們通過精密配光與防頻閃技術,有效消除眩光與波動,減少對馬匹的干擾。”

  十五運會尚未開幕,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的毛絨公仔、潮玩周邊等已在東莞的工廠生產裝車,源源不斷送往全國各地。

  “體育+潮玩”,不僅在賽場外持續釋放消費潛力,更賦能大灣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本屆全運會,廣東東莞市文博工藝品有限公司一舉拿下潮玩品類特許生產商資格。“首批產品銷售情況很好,第二批產品又追加生產了1萬套。”該公司副總經理江新平預計,產品銷售額將突破3000萬元。

  “體育搭台、產業唱戲”,全運會的澎湃動能,從賽場流向整個灣區,為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勢能。

  “這場盛會不僅帶來了短期消費熱潮,更通過產業織網,讓體育賽事為科技創新、文旅融合賦能,構建起良性循環的經濟生態。”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光南說。

  文化同源,聚力同行

  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

  7月5日,佛山市南海區丹灶鎮仙湖,十五運會群眾比賽龍舟項目決賽開槳。23支群眾龍舟隊伍中,由廣東、香港、澳門三地隊員組成的粵港澳聯隊引人注目。

  “啪!”一聲發令槍響,龍舟如離弦之箭沖出,槳手弓身揮臂激浪,鼓點鏗鏘指揮節奏,三地選手齊心協力,那奮勇爭先的姿態,一如粵港澳三地人民同心同行、攜手共進。

  “成績不重要,我們的參賽目的已經達到,大家都很高興、很盡興!”粵港澳聯隊領隊勞劍輝感慨道,聯合組隊不僅提升競技水平,更促進文化交流,詮釋了“同舟共濟”的精神,“以后不管什麼比賽,都會常來常往。”

  “融”與“榮”,貫穿十五運會辦賽始終。這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是一場充滿中國氣派、嶺南風韻的文化盛宴。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火炬設計團隊主要負責人何也介紹,“火炬‘綻放’的核心設計理念為‘融’與‘榮’。‘交流融合’,體現粵港澳‘三地一家’、同根同源的嶺南特色文化﹔‘共同繁榮’,彰顯‘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下,粵港澳團結協作的發展路徑。”

  在賽場的熱烈歡呼中,在粵劇的悠揚唱腔裡,粵港澳城市群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各美其美,又美美與共,共同構筑豐富多彩的灣區圖景——

  在廣東,足球、籃球等熱門賽事點燃觀眾激情,觀眾既可以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見証巔峰對決,又能在佛山武術場館感受非遺與競技的碰撞﹔

  在香港,世界的目光將跟隨運動員的身影,一睹繁華的中環海濱、維港勝景,領略東方明珠的璀璨風光,感受“亞洲盛事之都”的魅力﹔

  在澳門,大三巴牌坊游人如織,十五運會與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喜相逢,盡展澳門歷史與現代交融、東方與西方薈萃的城市特質。

  “同根同源、同心同緣、同夢同圓”。令人期待的十五運會開幕式上,粵港澳三地將同步升國旗、唱國歌,三地運動員代表團將同時入場,愛國主義熱潮持續涌動。

  為迎接十五運會,香港市民踴躍報名,組建起“歷來最大的義工(志願者)團隊”——前后共收到超過3萬份申請,其中逾1.6萬人最終被正式委任為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義工。“我們社團有42位全運義工,能夠在家門口服務這樣的全國性盛事,大家都覺得很自豪。”香港島婦女聯會主席金玲說。

  一場宣傳教育展,在澳門科學館開幕。“全運會是一場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澳門將充分利用辦會契機,大力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激發愛國熱情,讓愛國愛澳的傳統在體育盛會中綻放時代光芒。”澳門特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說。

  直接參與國家盛事,在家門口見証國家運動健兒的拼搏奮斗……港澳同胞懷著激動喜悅的心情迎接十五運會,文化自信和國家認同不斷提升。

  全民全運,全運惠民

  從體育盛會到民生福祉

  十五運會上,年齡最大的運動員是來自香港的81歲老伯張耀釗。“我們雖然水平不高,但也能為香港爭光,為全民運動盡份力。”他說,“國家這麼重視全民健身,像我這麼大年紀都給一個參賽席位,這是非常大的鼓勵。”

  全民全運,全運惠民。上百萬人參加了群眾賽事預賽和“我要上全運”賽事活動,群眾體育熱情持續升溫,全運會成為一場“人人都能參與”的體育嘉年華。

  “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十五運會的動人篇章,不僅寫在場館內外,更寫進普通百姓的生活。

  廣東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田徑場二層,打造成24小時全民運動健身平台﹔以往不起眼的三角地、彎曲小徑,不知何時成了“小而美”的口袋公園、健身綠道……“我們堅持以賽事提升城市,推進街區改造、綠化美化、照明優化等1160個城市品質提升項目,通過拓寬車道、退圍拆圍等方式疏通623條涉賽道路堵點。”十五運會組織委員會副主任王曦說。

  在香港,充分利用現有場地承辦賽事,持續開放給市民使用,滿足全民健身和體育發展需求,為城市帶來綜合效益﹔在澳門,海濱休憩區、單車徑、郊野公園等安置運動器材,每天都有專人維護,孩子們開心玩耍,大人們盡享運動快樂。

  “以人民為中心”,當群眾從觀眾變為參與者,當運動場與百姓日常深度交融,“體育強國”正成為每個普通百姓的真切獲得感。

  衛星遙感視角下,夜晚的粵港澳大灣區宛如一片“星海”,城與城渾然一體。廣佛同城、港深共軌、琴澳合鳴……這些跨城生活圈的構建,讓“跨城如串門”成為現實。

  “我准備上午在橫琴國際網球中心,為鄭欽文等球星喝彩,午后從橫琴口岸通關,到澳門銀河綜藝館為孫穎莎等國手歡呼……一天內感受網球、乒乓球兩場巔峰對決,還不耽誤品嘗橫琴美食、感受澳門文化。”湖北武漢市民陳女士准備攜家人觀賽,正興致勃勃地安排行程。

  “一小時生活圈”,“拉近”了粵港澳三地間的距離。

  “今年已新開通地鐵10號線等6條、7段軌道交通線路,一批交通項目不僅強化了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效能,更為全運會賽事保障提供了硬核支撐。”10月29日,廣州市交通運輸局一級調研員朱光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

  運動員清晨從香港出發,上午就能在廣州參加訓練﹔游客早上在廣州喝早茶,中午到佛山吃順德菜,傍晚去惠州看日落……環珠江口,橋隧交錯,跨江越海,不斷延展的交通網絡讓粵港澳大灣區加快融為一體,生動詮釋“粵港澳路路通,大灣區一家親”。

  灣區潮涌,千帆競發。

  十五運會開幕在即,我們期待的不僅是一場體育賽會,更是一場促進區域融合、推動國家發展、增進人民福祉的時代盛典。十五運會點燃的創新之火、協同之炬、融合之光,必將照亮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為其邁向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賦能助力。

  (本報記者張爍、富子梅、賀林平、程龍、馮學知)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9日 03 版)

(責編:唐宋、梁秋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